立夏,是夏季的起始,标志着万物进入繁茂生长的时节。在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节气里,南宋诗人陆游的《立夏前二日作》虽题为“立夏前”,却已透露出初夏的微妙气息,以及对时光流转、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,而细品之下,亦能寻得几分积极向上的力量。

立夏前二日作
陆游
晨起披衣出草堂,轩窗已自喜微凉。
余春只有二三日,烂醉恨无千百场。
芳草自随征路远,游丝不及客愁长。
残红一片无寻处,分付年华与蜜房。
诗的开篇,“晨起披衣出草堂,轩窗已自喜微凉”,描绘了诗人晨起推窗,感受初夏清晨那份独有的凉爽与惬意。“喜微凉”三字,不仅是对自然气候变化的直接感受,更透露出诗人内心对这份宁静与美好的珍视,是心灵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温柔触碰,隐含着对当下时光的珍惜与享受。
“余春只有二三日,烂醉恨无千百场”,则表达了诗人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留恋与不舍。然而,与传统的惜春诗的哀叹不同,诗人将对春光的留恋,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——即便春光短暂,也要尽情享受,展示出宋人对生命热烈追求的态度。诗中的态度看似矛盾,实则是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与积极面对。
“芳草自随征路远,游丝不及客愁长”,通过芳草与游丝的意象,巧妙隐喻了诗人漂泊半生的羁旅生涯,也展现了立夏草木葳蕤的物候特征。芳草随征路延伸,象征着诗人前行的脚步与不息的追求;而游丝虽长,却不及客愁之绵长,这里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感慨,也暗含了诗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。
“残红一片无寻处,分付年华与蜜房”,则将视线从外界的景物转向内心的点滴感悟。残红虽逝,但年华依旧,诗人选择将这份年华托付给“蜜房”,如同蜜蜂辛勤酿蜜,珍惜光阴,面对生命的消逝与岁月的更迭,诗人没有自怨自艾,而是获得了独特的认识:关注当下,创造属于自己的甜蜜与价值。
诗歌既表达了时光易逝、人生漂泊的感慨,又展现了诗人历经沧桑,仍愿将生命余热如蜜蜂酿蜜般倾注于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。陆游在立夏前的这份细腻情感,不仅是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捕捉,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,鼓励我们用心感悟每一个节气的更迭,珍惜光阴,酿造来自时光与汗水的甜蜜。
稿件:人文教学部
文字:张舒婷
审核:杨林
责编:曾琳玲